腾讯推出「老年打车」服务:网约车拓展了客群,出租车该怎么办?
“亲属打车”小程序于腾讯出行服务正式上线了,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打车不便利的老年人而言,客观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有些老年人会用微信、会刷视频,但是不会打字,也不会使用过于复杂的App;于是需要打车的时候只能在路上等出租车,可是在雨雪天气里是很难打到车的,此时只能让子女帮助打车或者耐心且无奈的等待。腾讯汽车此次推出的“亲属打车”服务正是针对解决该难题的程度,其使用方法较为简单,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下拉直接找到;在小程序里可以提前设置好常用的出发地、目的地和支付方式,在设置好之后即可通过“一键点击”的方式叫车,整个过程均不需要手动输入或选择车型。
并且该程序支持“支付代付”和“订单通知同步”的功能。
也就是在老人发起行程订单的时候,关联账号可以实时查看订单行程。
这一程序能帮助诸多中青年人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减轻心理压力,相信心理压力才是需要为人子女且同时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压力。
同时,传统巡游出租车的经营压力也将会进一步加大。
出租车的客群主要以中老年人和部分青少年人为主,中青年人群的出行更多依靠网约车;会有这样的区分主要是因为中青年人往往更具备时间规划能力,其时间成本也普遍偏高,所以在规划出行的时候偏爱提前约好车辆,全程不浪费时间。但是中老年和老年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则偏弱且时间成本价值处于缩水过程中,综合网约车线上使用便利性偏差,所以普遍更愿意使用出租车。部分青少年人偏爱出租车的原因则是出租车相较于允许私家车运营的网约车而言,其乘车安全方面是更具有保障的。
所以出租车尚有两大客群,那么此次腾讯“亲属打车”功能的上线则难免会给出租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毕竟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使用智能手机的中老年人必用的App之一。
网约车和出租车是否要进行必要区分,能否合二为一呢?
当出租车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出租车和网约车的矛盾将同步激化;可是这样的结果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是客观上的进步,是不能阻挡的。
于是一个更为突出的话题需要来思考了:为什么要区分出租车和网约车?
网约车在城市公共出行领域根本不是特殊的存在,其全称为“网络预约出租车”哦;也就是说其本质上还是出租车,只不过是比传统巡游出租车多出了线上接单的功能而已。如果说初期的网约车和传统巡游出租车存在一定差异,其也不过是车子更好一些罢了。但是现在的网约车竞争压力也很大,车辆门槛越来越低;同时,出租车在面向个人进行注册登记之后,车子的水平反倒是越来越高了,两类车的乘坐体验已经没有明显差异。
那么现在还有必要进行出租车和网约车功能的区分吗?
笔者认为是没有的。
想要化解出租车和网约车的矛盾,正确的方法应当是:
- 限制城市出租车保有量
- 取消网络预约出租车
- 传统巡游出租车需具备网络预约出租车功能(强制智能化接入)
- 禁止网约车经营企业面向私家车(非营运车辆)提供派单服务
- 网约车需使用标注涂装和灯具
通过网约车出租化和出租车网约化逐步将两类车同化;出租车在网络信息时代里应当要进化,只不过网约车的出现扰乱了出租车升级的节奏,同时也扰乱了出租车市场的经营和竞争秩序。所以现在有必要将两类车进行同化,本身都是出租车,没有必要再单独区分出一支网约车。
并且网约车一定不应该允许面向私家车开放经营。
网络预约出租车的本质还是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一种面向大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共交通,其经营者是一定需要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服务理念的,所以出租车司机才需要有驾驶资格的学习和定期培训。
可是现在依然有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就是普通的私家车司机,完全没有经过培训;这样的司机别说是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其能否真正保证乘客出行安全都得两说,且此类车辆只要展开营运则属于非法营运,保险是不对其营运过程进行保障的。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网约车和出租车的竞争,两者都应当同化而非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