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中心明确动力电池名称与类别:固态电池,固液混合,液态电池
2025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专题会议在11月13日举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在演讲中确认电池名称与分类。
大意为:
当前需要明确固态电池相关术语、分类和编码等基础内容,目前正在制定相应的国标;在术语和分类中,将电池分为了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和液态电池三大类。

液态电池是现阶段正在使用的各类型蓄电池,比如两轮和三轮车使用的铅酸电瓶,汽车和部分电动摩托车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其均属于液态电池。因其使用的电解质是液态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命名。固态电池则是指电解质为固态的电池。唯一存在争议的是“半固态电池”的名称,目前有部分车辆的动力电池同时拥有固态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但两类电解质并不是一半对一半的标准,液态电解质的占比甚至不足10%,当然也有液体电解质占比更高的,所以“半固态”的描述有难以直观理解的,更准确且不容易造成误导的描述应当是固液混合电池。

此次明确固态电池相关术语、分类和编码的动态,或为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的预示。
固态电池可以理解为仅电解质不同的三元锂电池,其正极材料还是三元复合材料;但是固态电解质的安全上限更高,其不用为析锂产生的锂枝晶担忧。锂枝晶是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在负极表面形成的不均匀沉积的树枝状晶体;造成锂枝晶的原因与高功率大电流充电,电芯局部过热,以及电解液浓度不均匀导致的锂离子分布失衡相关。


液体电解质没有“格挡”的能力。
锂枝晶有可能穿透电池隔膜导致电池短路。
固态电解质虽然也不能让锂枝晶消失,但面对锂枝晶的“防穿刺上限”显然更高。
并且固态电池在充电速度、使用寿命、能量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目前看来应当是现阶段最理想的动力蓄电池。

但是,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偏高,想要规模化应用就得加速实现产业规模化。
然而现在有少数车企是排斥固态电池的,甚至会设置一些障碍来拖慢固态电池应用;究其原因是部分制造成本较低的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利润奶牛!”其通过低成本液态电池可以打造出价格低廉的汽车产品,进而展开对市场份额的收割,随后则是依托于规模优势成为头部企业。
所以固态电池的呼声虽然很大但前进的步伐却一直偏慢;不过从中汽中心明确动力电池分类,以及制定固态电池的相关专业术语和分类的动态来看,看来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已经不远了。
预计在2026~2028年之间会实现初步规模化。












